鹿兒島的最強傳奇人物當然非西鄉隆盛莫屬了。
這位維新元勳的一生真的只能用「傳奇」兩個字來形容。出身於鹿兒島的下級武士家庭,正常的話西鄉應該就是基層公務員身分終老一生了。不過因為生在風起雲湧的幕末時代,西鄉在因緣際會下登上歷史舞台,還成為了宗教家內村鑑三推崇的「代表的日本人」之一。
不過我們當然不是要談硬梆梆的歷史,而是要從西鄉隆盛的生涯來聊聊鹿兒島的代表美食。
眾所皆知地,西鄉隆盛沒有留下照片和本人實際的肖像畫,就連「隆盛」這個後世所傳的名字,其實都不是他的本名,而是政府授予官位時陰錯陽差寫成他老爸的名字,之後才順勢改名的。不過大家可以肯定的是,晚期的西鄉體重相當有分量,而這種大箍肥宅體型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喜歡吃鹿兒島的名產「豚骨」。這個豚骨和拉麵沒什麼關係,是種帶骨豬肉和菜頭、黑砂糖、醬油一起下去煮的料理。簡單說,有點類似台灣人的最愛之一「爌肉」。
 
 
插畫:鄭景文
 
 
說到爌肉,其實很多去過鹿兒島的朋友,都會覺得當地料理讓台灣人有種莫名的親切感。的確充滿「南方風情」的鹿兒島,除了壯麗的櫻島火山、冬季偶爾會降雪之外,街景和植被景觀還真的和台灣有點神似。而待會我們要介紹的薩摩揚、地瓜和黑豬肉、雞飯等美食,也真的對台灣人來講不像其他日本鄉土料理那麼充滿「日本味」;從日本其他地方的觀點來看,雖然鹿兒島是近代日本新生的重要精神發源地,但其特產還真的有點異國風情。
這些美食裏,掛上「薩摩」兩字地名的就是薩摩揚和日文中稱為「薩摩芋」的地瓜了。因為過去的火山活動,當地遍佈不利稻作的白沙地層,鹿兒島自古以來就以貧脊的農地聞名。也因為這樣,從中國、琉球輾轉傳進日本的「甘藷」、也就是地瓜自然成為鹿兒島最佳的作物選擇之一。
地瓜在日本大量普及的原因,是因為其方便栽培的特性而被當成是救災作物,在幾次重大的歉收飢荒中,地瓜拯救了許多人民的生命。後來從薩摩取得地瓜苗而在全日本大量栽培成功的學者青木昆陽,不但把栽培方法等寫成了《蕃薯考》一書,還被幕府任命為「薩摩芋御用掛」(也就是「地瓜專員」,超帥),後世尊稱其為「甘藷先生」。
 
 
數百年來,地瓜已融入完全日本常民飲食之中了
 
 
今天的鹿兒島也仍是全日本最大的地瓜產地,縣內的地瓜「知覽紅」更是以高營養和好吃聞名的著名品種。出身清寒武士家的西鄉,在生涯初期當然沒辦法常常吃到白米飯,必須以地瓜作為主食,所以對他來說,薩摩芋可以說是一種故鄉的記憶了。
而另外一種以「薩摩」為名的美食薩摩揚,則是炸過的魚漿餅,也就是台灣人一般說的「甜不辣」。日本各地都有以魚漿作成的「蒲鉾」,也就是魚板這種加工食品。但是氣候高溫的鹿兒島則是類似像沖繩地區一樣的作法,把這種魚板炸過之後再上桌。薩摩揚據說是當地名君島津齊彬參考各地蒲鉾料理之後研發出來的,飽實的口感再加上炸過之後的鮮魚風味,讓我在知覽的武家屋敷吃過一次之後就讚不絕口,不愧是鹿兒島傲人的平民美食之一。
 
 
知覽武家屋敷的薩摩揚(攝影:蔡亦竹)
 
 
而島津齊彬就是把西鄉隆盛從無名下級武士提拔成藩內重鎮,西鄉一生崇拜感恩的薩摩名君。
兩個薩摩美食,都和西鄉隆盛的早期人生息息相關。接下來我們要談的,是讓有著「日本史上最受男女歡迎人物」美名的西鄉變成肥宅體型的罪魁禍首,也就是銷魂的鹿兒島黑豬肉。
在江戶時代,其實日本人是不怎麼吃四腳家畜的。不過就在這種日本大多數人覺得吃畜類是野蠻行徑的時代,鹿兒島人就已經把豬肉當成主要的蛋白質來源之一,養豬也很早就普及於當地。鹿兒島人之所以會這麼前衛,據說和他們的地理位置鄰近中國及琉球有關。
由於靠近大陸,九州各地本來就有許多中國、朝鮮渡來人,包括在豐臣秀吉征韓戰時的「朝鮮被虜人」、創造鹿兒島代表陶器「薩摩燒」的沈壽官一族等「技術移民」,也因此在九州有許多「唐人町」的地名。而鹿兒島為數不少的河南穎川江夏等特殊姓氏,也都很清楚地表明了這些家族的來歷。因此有一說是,鹿兒島人吃豬肉的習慣,就是習自於這些中國渡來人的飲食風俗。
 
 
琉球王國與島津氏很早就有往來。圖為1471年「琉球國金丸世主書狀」,為琉球尚圓王以平假名寫給島津家的正式書信;現存於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
 
不過,這些渡來人大多集中居住,自成部落,所以這些人就算吃豬肉,飲食習慣能否傳染給整個鹿兒島地區,其實是需要考證的。而比起中國人飲食說,還有另一種更具公信力的說法,就是「琉球侵攻說」。
在大河連續劇裏,幕末的薩摩似乎受到幕府的強力壓制和警戒。而西鄉在薩摩藩雖然算是武士,但一開始卻是生活同樣艱困的下級藩士,所以才會常常吃飯時只出現幾樣漬物和一條地瓜這種寒酸擺盤,而這也反映出了當時一般日本各藩共通的財政困境。
但就算一度陷入窮困,對琉球王國而言,薩摩藩卻是不折不扣的壓迫者。早在十七世紀初,關原之戰的敗戰九年後,島津家就出兵征討當時琉球王國的尚氏王朝。在沒有多大的抵抗下,琉球王國就被薩摩藩實質控制。
 
雖然沒有被併吞,但是琉球王派往江戶的使節都得由薩摩藩引導,等於成為了薩摩單一地方的藩屬國。而經濟上的剝奪更是不在話下,薩摩在奄美大島沖永良部島德之島等過去由琉球王國統治的島嶼都設置了代官(現地統治官僚),等於拿走了大半的琉球王國統治權力。在這些過程中,薩摩人開始學會了琉球和諸島民吃豬肉的習慣。所以今天鹿兒島誘人的黑豬肉美食,其實背後藏著琉球人的辛酸歷史。
 
 
(攝影:蔡亦竹)
 
 
但是鹿兒島黑豬肉的涮涮鍋還是讓人難以抗拒啊。
說到這裏,好像鹿兒島成了專門欺侮琉球人的壞蛋,而琉球王國就是個愛好和平的弱者。的確一直到二戰後不久,包括鹿兒島的日本各地都還存在著歧視沖繩人的不良觀念。但歷史總是充滿了兩面性。另一個鹿兒島的代表美食——雞肉,其背後故事就告訴我們這個值得深思的道理。
西鄉隆盛被島津齊彬發掘之後,並沒有馬上平步青雲一帆風順成為日後的偉人。齊彬這位改變薩摩的名君在完成許多革新事業之後,在位僅七年就因為急病而去世。其姪島津忠義繼位後,藩政實權被齊彬的弟弟、也就是新藩主的父親島津久光掌握。很不幸地,島津久光看西鄉隆盛等人非常不順眼。
在薩摩的方針因為齊彬過世而轉換後不久,西鄉經過了一段很長的落魄時期,後來還被流放了兩次,一次是奄美大島、一次則是更偏遠的沖永良部島。這兩個島位於鹿兒島與沖繩間的島嶼群中,今日雖然歸於鹿兒島縣內,但是不管是觀光或是經濟上的重要性都不如鹿兒島本土,也比沖繩本島更差。
由於位處薩摩和沖繩之間,這兩島的風俗混合了薩摩和琉球風格,其中奄美大島較偏薩摩、沖永良部則接近沖繩文化圈,可說是民俗學的寶庫。也因為這樣,我在留學時代也才有機會到訪兩地進行民俗調查。
但是一直到幾十年前,就連鹿兒島縣內都稱奄美群島出身者為「島者」,有著強烈的歧視感情,也因為這樣,奄美群島的居民對於鹿兒島人也充滿了不信任感。尤其是就連剛才提到的「弱者」琉球王國,過去也是侵攻、壓迫奄美諸島的侵略者。
對奄美群島居民來說,日後走了琉球卻來了薩摩,對當地的霸凌有增無減。所以如果說江戶時代的薩摩很衰小,那麼琉球就更衰小,然後奄美群島根本衰小王者。所以大河劇《西鄉殿》的片頭曲雖然配合西鄉的生涯而插入了一段島唄(奄美群島當地的特殊民謠,出名歌手有中孝介元千歲等),但是從我看來就是有那麼一點違和——因為薩摩人對奄美群島來說根本不算是善良人種啊。
 
 
鹿兒島雞刺(攝影:蔡亦竹)
 
 
不過鹿兒島現在盛行的美食「雞刺」(生雞肉)和雞飯,卻來自和鹿兒島愛恨交織的奄美群島。
用雞煮成的高湯,倒進白飯再加上各種配料和切絲土雞肉的雞飯,在過去就是奄美諸島居民用來款待薩摩武士的鄉土美食——被流放到當地,還娶了島上美女為妻的西鄉,想必在失意的歲月裏,也曾靠雞飯這道美味慰藉過心靈吧。而這種鄉土料理也後來也傳進了鹿兒島本土,土雞肉和雞飯成為了縣內最受歡迎的美食之一。
想再更了解鹿兒島故事的朋友,可以參考岩中祥史《鹿兒島學》一書。鹿兒島不只有明治維新的故事、不只有櫻島火山和錦江灣,更有熱情的人情味和動人心弦的豐富歷史。最重要的是這些歷史不必從生硬的書籍或是宅味十足的幕末控資料才能認識,只需要用你的味蕊和好奇心,就能從無數的美食裏親身體會。
踏上鹿兒島的歷史美食之旅,你只需要擔心一件事:
就是增加的體重。
 
最後,請容許我很生硬的放個我們戰國武將系列T的業配在這裡,有興趣請務必來看看!